在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科位列全球第29位,成为香港高校中的翘楚。成立于1967年5月的港大社会科学学院,如今已发展成为涵盖政治与公共行政、心理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院。
在这座被视为“巨型实验室”的国际都市中,港大社会科学学院正以其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实践精神,培养着下一代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跨学科视野: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提供超过五十个主修或副修选择,学生可跨学院选课,不受名额限制。
这种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整合多领域知识,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学院的认知科学学士课程更是香港唯一的跨学科项目,融合心理学、电脑科学、语言学、哲学及脑神经科学,全面研究人类脑袋及智慧。
为适应全球挑战,学院还与教育学院合办五年全日制双学位课程“教育学士及社会科学学士”,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教师培训的同时,掌握更多社会科学及通识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实践出真知:把城市当作田野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最具特色的,是其“把城市当作田野”的实践教学方法。
社会学硕士课程的“Capstone Studio”项目没有传统论文,而是承接真实委托。一组学生曾受市区重建局邀请,在旺角街头蹲点30天,用影像民族志记录小贩与城管的“日常游击”,最终产出一份可互动的StoryMap,为社区规划提供“软数据”。
另一组学生与社福机构合作,追踪劏房住户的社交网络,发现一条“电梯维修群”竟是基层互助的枢纽,这份报告一出即被纳入政府资助方案。
这种将街头故事转化为可落地政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国际认可的学术成就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的卓越表现获得了国际认可。在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港大的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专业位列全球第10位,教育与培训专业排名全球第8位。
学院的教授们也屡获殊荣。地理系副教授李金豹参与的研究项目“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心理科学与临床心理学讲座教授李湄珍则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这些成就彰显了学院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与贡献。
多元化发展:毕业生的广阔前景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的毕业生以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著称,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的全面跨学科教育涵盖社会科学、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技能培训,让毕业生能在政府、管理顾问、公共关系、银行、公共政策、环境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展。
具体而言,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的毕业生可选择成为政策研究员、NGO项目总监,或继续读博深造;新闻学学士课程的毕业生则进入报章、电台、电视及新媒体领域,成为记者或主播;而社会工作学学士课程的毕业生则以价值观为本的实践性专业,追求社会公义及提倡社会平等。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的学费约为15万港币,却为学生提供了远超纸面的价值。
在这里,课堂没有围墙,中环的电梯、铜锣湾的后巷、旺角的街头都是研习场。每周的“Brown Bag Seminar”把课堂搬到咖啡店,学生带着田野笔记,与来自金融、法律、艺术界的校友碰撞思想。
申请助力:通往港大社科的可靠路径
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用半个多世纪的积淀证明:真正的社科力量,既要能解读历史深处的密码,更要能回应时代当下的追问。若你渴望踏入这片思想沃土,开启学术与成长的新旅程,通过天津立思辰留学来申请,将为你的港大社科求学梦提供专业且有力的支持,让学术与现实的对话,从你的申请之路正式启程。